首页 / 都市言情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一千五百零八章专业引人入坑的套路(2 / 2)

作品:《我的系统不正经

在经济利益的诱惑和驱使下,一些不法之徒也趁机混入其中,大肆造假贩假,牟取暴利。

致使市场上的佛像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这令许多收藏者、投资者胆寒而却步。

于是,如何鉴别佛像的真伪、年代、风格、题材和价值等专业技术,成了许多佛像收藏家和爱好者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

佛像作伪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花样也在不断翻新

但任何伪品都逃不出「线条绵软、表情甜俗」这八个字来。

在鉴定时不论运用哪条经验,只要抓住伪品的一两个主要破绽,一针见血地点在死穴上,就可以解决问题。

许多经验还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关键是要具备辨伪意识,遇到问题穷追不舍,宁严勿宽。

千万别自欺欺人,给赝品找台阶,削足适履,这样终会水落石出。

很显然,李金鲤是被人套路了,他先入为主,认为专家确认,他就可以放心购买。

潜意识认为是真品,认为自己在捡漏,所以很多明显的破绽就看不见了。

其实,历代佛像真伪鉴定,还是比较容易的。

因为各时代佛像,都有各自的风格和特征。

这就是鉴定佛像时的着眼点,当你将一尊佛像的着眼点弄明白了,这尊像的时代也就出来了。

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鉴定,只要了解时代特色,鉴定还是不难的。

早期的佛像为高肉髻,有磨光式和发绺式。

但是没有螺发,螺发出现比较晚,都是公元500年以后才出现,之后大量流行的。

十六国时期的佛像、佛手印,皆为禅定印,因为早期佛像不是信众求发财生子所用,而是僧人禅观的对象。

还有北魏早期的佛像,像是十六国时期的佛像,多在肃、宁等黄河流域出土。

过去这类像少有人能认识,古玩市场上花几百块钱亦能所获,但现在赝品层出不穷。

比如北魏太和元年的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现代彷品就有很多。

北魏佛教发达,出现了很多名品佛像。

北魏佛像风格,大致可分为迁都前和迁都后。

迁都前所铸佛像,保留着较浓厚的西域和凉州地区佛像样式的影响。

太和十八年,也就是494年,孝文帝拓跋宏将首都迁至阳洛后,北魏开始完全模彷汉文化。

在这个时候佛像的衣着样式,出现了一种不是通肩式。

也不是袒右肩式的大衣,该大衣领子低垂,胸前系宽大带子,右衣领搭在了佛左手上,衣带飘扬,很是流畅。

这是当时南方士大夫穿着的服饰,称为褒衣博带式。

其中的经典有北魏彩绘贴金佛像,这时的佛像体形比较消瘦,所谓瘦骨清像。

所以当我们见到这种褒衣博带式的、瘦骨佛像,可以判定它们的时代是在公元500年以后。

目前市场上真品北魏佛像,几乎已经看不到。

而陈文哲眼前的北魏佛像可不止是一尊,而且都是经典。

比如这件北魏正始元年(公元504年)的鎏金铜观世音菩萨立像。

这样的佛造像,能够流传下来一尊,还能流入市场,已经是十分难得,怎么可能一下出现好几尊?

/75/75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