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横刀十六国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六百六十二章 仁义(2 / 2)

作品:《横刀十六国

“慈不掌兵,一国君主绝不可有妇人之仁,此战耗费百万石粮食,皆是大梁百姓之血汗,若不能平定凉州,秃发思复鞬、康宁之流若在凉州站稳,则必祸害关中,臣此次便要断了夷狄们的念想,斩草除根,一举解决华夏两百年来的隐患!”

王猛杀气腾腾。

事实上,东汉段颎也是采取此策,戍边征战十余年,百战羌人,前后斩东西羌六万余级,羌人势力方才衰弱下去。

苻丕道:“都督如此行事,只怕为人天下诟病不仁不义。”

“你小小年纪,知道什么是仁义?为国家扫平边患,减轻百姓的负担,便是最大的仁义,天下人若是诟病,那便去诟病吧,为私名而非国家大事,方是最大的不仁不义!”王猛义正言辞道。

“前晋秦凉之乱,秃发树机能为祸边陲九年,司马氏耗费无数钱粮,数万将士们的性命,犹不能平,危害甚大,今我强彼弱,自当一劳永逸,彻底根除凉州夷狄,一时仁义,反而是对大梁百姓、将士最大的不仁义。”李俭心思活络,想的也就深刻一些。

入凉之后的时日,他并没有闲着,而是经常与将士们闲谈,同吃同住,甚得士卒爱戴。

当然,这也是跟王猛学的。

王猛对外敌凶残无情,对军中将士却颇为宽仁。

将士有疾或受伤者,亲自探问,包扎伤口,喂食汤药,将士有难处,王猛也多为他们解决。

没有后顾之忧,梁军在战场上自然奋勇杀敌。

一个人接了地气,也就能脚踏实地的为将士百姓、社稷着想。

苻丕与之相比就差了一些,书读多了,人也就局限于书上所说的仁义道德。

“哈哈哈,大梁后继有人也!”王猛放下心来,不愧是皇帝亲自教导的太子,天资过人。

有这样一位储君,大梁至少可兴盛五十年。

一个王朝最大的难题便是传承。

刘渊、石勒、石虎、苻健都在下一代上栽过跟头,石勒满门被杀,子嗣无遗类,石虎也被灭了族,再强盛的国家,也经不住一个昏聩无能的君主。

李跃对皇子们的教育,倾注了不少心血,五六岁就送入尚武堂,七八岁延请名师,一有空暇就陪伴他们,言传身教。

如今终于见到成果。

“天气炎热,将士们辛苦跋涉不易,如今贼酋已经穷途末路,当尽快结束此战,休养生息。”王猛擦了擦脸上的汗水。

他一身单衣尚且如此,可想而知终日顶着烈日的将士。

李俭道:“秃发思复鞬、拓跋孤一路溃逃,乃是诱我深入,疲惫我军,然后反戈一击,只怕不会轻易决战。”

这一路贼军一边逃窜,一边召集诸部,却不向草原遁逃,而是一路在河西迂回。

梁军一路追,一路剿灭不愿归附的部落。

“寻常时候,他们自然不会轻易决战,但如今沙门被拔除,无人支援他们粮草,必会铤而走险,且他们知晓殿下在军中,更按捺不住。”王猛笑道。

秃发思复鞬放弃这次机会,要么窜入漠北投奔拓跋什翼健,要么逃入西域。

但两条路都是寄人篱下,失去凉州的鲜卑人支持,等待他的终将是灭亡。

“原来一切皆在叔父算计之中。”李俭放心了。

“报都督,秃发思复鞬、拓跋孤聚五万步骑,勒兵黑水之西,以逸待劳,等待我军决战!”斥候飞奔来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