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搞事情(1 / 3)

作品:《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在江户时代初期,随着大规模战争和动乱的结束,使得承平的日本人口迅速增长,在一个世纪内几乎增长了一倍。在享保十一年,根据幕府粗略统计,人口规模达到2690多万,在整个东方世界仅次于秦齐两国,堪为地区大国。

庞大的人口规模,虽然极大地提升了日本的整体实力,但却激化了渐趋紧张的人地矛盾,频频发生国内饥荒。

且不说发生于延宝三年的饥馑惨事--是时,饥荒爆发又恰值齐日战争进行,作为日本“天下的厨房”大坂被齐军攻占,更是造成了整个京畿和关东地区粮食转运的停滞,加大了当年灾荒程度--就是在最近四十年间,几乎每隔五到八年,日本国内都会爆发一场波及范围甚广的饥荒。

气候异常、干旱、少雨、台风,以及大量粮食出口,都会给两千多万日本民众带来深重的粮食危机,进而引发一场饥荒。

囿于贸易形势的持续恶化,以及持续性的贸易逆差,造成日本诸藩普遍财政困难,这就使得绝大多数藩都要向大坂商人大量借钱,因此,为了还钱和支付利息不得不向大坂运送大米。这种忽视藩内粮食需求,强行将大米输出的行为,也多次引发了人为的饥荒灾难。

每临灾荒时节,位于东北地区的秋田藩、盛冈藩、仙台藩等地饥民认为,只要去盛产鲱鱼的明国安定府或者云州就能避免饿死,于是乞求搭便船或者私下偷渡的人数众多,还有人为了追逐帆影而溺海身亡,更有饥民在山间道路逃奔北明地界时,被藩内武士追之毙杀,或者被带回施以严厉惩罚。

而位于横关北边的长州藩、福山藩、广岛藩在发生饥荒时,藩内饥民便会越过茫茫山岭,向齐国的领地逃奔,以乞活命。

这些逃至横关的日本饥民和难民除了部分被齐国移民船转运至遥远的殷洲或者寒冷而荒凉的北岭半岛、凛州极地外,剩下的则在横关与长州藩交接地区临时寄居,并搭建了星罗棋布的木屋和窝棚,逐渐形成一处特殊的聚居区,被称为扶桑城。

“这里差不多聚集了四万多的日本难民,暂时编为八十多个屯殖队,主要管理人员皆从难民中选出,实施简单的自治。这几十年来,政府组织他们陆续在周边谷地和山坡开垦了五六万亩耕地,以应难民所需。当然,这点土地产出,肯定无法养活如此多的难民。为此,我横关总督区不得不从朝鲜和云州弄来大量粮食,给予他们一些食物补贴,使其得以乞活。”

李延良与横关总督樊昌臣站在一处山岭上,俯瞰远处的那座扶桑城,密密麻麻的窝棚和简陋木板房,杂乱无序地排布在整个山谷之中。

此时,正值午后时分,可能大部分难民正在政府人员的组织下于野外田地中劳作,或者被带往某处工地建房、修路,使得整个扶桑城显得比较安静。

一些老人靠坐在破败的房屋前,似乎非常享受煦暖阳光的照射,从而感受生命的存在,对不断嗡嗡袭扰的苍蝇,也丝毫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