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三三章 无极甄氏(2 / 3)

作品:《影视世界从药神开始

大将军之言,惊天地震寰宇,掷地有声,霸气侧漏,胸怀天地宇宙之机也。

惊的廖化奉若神明,当真大丈夫矣。

收摄心神,他一顿猛夸,直到被大将军踹了一脚,这才问道:“大将军以为,眼下该如何安排?”

“伐山造屋,交通水利,春耕器具,战甲兵戈,入山猎兽,万事皆以过冬为主。凡此种种,还需安排?”

大将军摇头笑道,“知汝是问乌桓之患,我等北上,使乌桓不得已往更北,前番来军,乃辽西部单于。其兵三万,定然乃各部单于之合军。否则我等北上,断无如此顺利,其必阻我等。辽东乌桓不过五十万,纵是男丁皆兵,又能有兵几多。

广武守昌黎,威武守房县,兴武守绥中,昌黎之战,多剿兵甲战马,吾当再练两千骑。如此四千骑在手,待到雪落之时,将往乌桓主力之所在主动寻战,敌众我逃,敌若我打,行冠军侯之旧事,抢掠粮食物资,就食于敌。

待到来年春耕之前,当尽取房县、无虑城(北镇),昌黎之广武,当兵进二百里,占无虑山(医巫闾山)北脉山口(阜新市)。如此进可攻,退可守,明年当一战而定,无患北方蛮夷也。”

见廖化立正,想要请命,王言继续道,“待两千骑练好,彼时由汝领军寻战。汝当练好本事,莫负吾望。”

得了准信,即将担当重任,廖化屁颠的走了。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现在王大将军手下亦无大将,廖化识文断字,虽说不上一点就通,但有几分悟性,自然也要好好培养。

如今破敌乌桓三万兵马,算上房县之地,以及零散之兵,有近四万之数。损失至此,乌桓短期难聚大军。毕竟乌桓内部同样不合,都是一样的,哪里都是窝里斗。丘力居定然要聚兵再战,但此番他大损兵马,其余几部单于必然不服,纵然强聚兵马,亦是各自为战,不足为虑。

此时不宜轻启战端,因为那是在逼迫乌桓几个单于过早的联合。而绥中、徒河、昌黎以及半数房县已经在手,如此四地,已足够安置当今二十七万军民。

待取得房县全境,阜新全境,来年春耕,按照此时的亩产三四石的水平,按照两千年后各市统计的耕地面积,大约两千万亩的耕地,当然后世之亩大于当今汉之大亩,现代一亩666平米,汉之大亩约470平米,王言按照大亩分地,也就是说,耕地数字还要在两千万亩之上,再上浮百分之三十,那就是奔着三千万亩去了。

当然,这么多的耕地,现在肯定没有全部开发,还需要垦荒,但是只要半数之地,再加上他的沤肥增产之法,忽视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差不多能收获五千万石粮食,一石三十公斤,差不多相当于现代一百五十万吨粮食。足够他手下二十七万军民,人吃马嚼一年之用,甚至还能有些余粮。

这时候人们的饭量,绝非现代人可比,真敞开了吃,八九岁的小不点儿,估计一顿都能造二斤,成年人自不必多说。

主要原因在于,这时候人们没有其他的吃食,就是五谷,盐都是靠酱菜,哪里有什么像样的菜。至于肉食,那就更不必说了,都吃上人了,还说什么肉。

诸侯打仗夺天下,并没有死太多人,还是那个道理,只要不杀俘虏,只要不杀俘,即便算上要命的并发症,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发生两万打两万,死两万的情况。

之所以从汉末五千多万人口,到三国归晋之时的七百多万,还是有各种灾。打仗有病灾,种地有天灾,打仗死人多了有瘟疫,而且各诸侯不恤民力,打崩了自己的财政,就靠谁持久,哪有功夫体恤民力。

即便素有良名的刘备,人口也从大乱之前的五百余万,到刘禅投降之时的百万人口。自董卓之乱开始,到三家归晋,不到百年。

三国是豪族世家的舞台,是他们的浪漫,不是一死一大片的人民……

所以虽然耕地、产出数字很庞大,在现代甚至能供应千万人口一年的主食所需,但在这个时代,也就那么回事儿。

这也是王言为什么不扩张地盘的原因,这么多的人,连军队都一起集体耕作,春耕之时能种的地也就是那么多,要那么多的地盘也没用。

虽说扩张地盘,可以收获许多乌桓人口,但现在他都研究着抢人家的粮食,补充自己人的过冬消耗呢,怎么可能占据地盘,再供养乌桓人口。

事实上即便他开春打崩了乌桓大军,也不会去吞并他们。他只种地,地不够用才会向外扩张,地种到哪,他大军就打到哪。

如此种地,有余粮,增人口,地不够,扩张,种地循环往复,便足够了。战争,是为发展服务的,没有收获的战争,收获了但是不多的战争,不如不打,使大军屯田种地都比那个强,不死人还有收获。

所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王言没有做别的,一来处理内政,各地往来视察,二来操练兵马,再练两千骑兵。养马的耗费,不比人少。这一冬天,把他手下的四千军马放出去,既锻炼了战斗力,又破坏了乌桓的修养,还养活了这些人马,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要多做。

整个的治下之所,就是一个大工地。黑烟滚滚,烟尘漫天,经过数万青壮的努力,山都砍秃了。因为现在深秋,已经很冷,不仅要盖房子,还要准备劈柴取暖,每日吃食也是大锅饭,对于木材的消耗量是相当惊人的。

大军都不训练了,每日砍树,搬数,当做打熬身体。砖窑,铁匠的炉子,练铁的炉子,自打建起来就没息过火。木匠好些,但也是几乎没什么娱乐。不断的在生产制造,兵器、弓箭、甲胄、农具、房屋用品等等乱七八糟。

同时还根据大将军的指示,修路架桥,营建水利设施等等。二十多万人,除了实在大肚子的,以及实在岁数小的,全都有活干。事实上就算岁数小的,看大人忙活,路都走不利索的小不点,都知道剪两个小树枝扔到灶坑里。

岁数老的,能一路走过来的,都是命硬的,身体都还不错。老头子就拿着工具,组团的做木筷、木碗、木勺、木桶等等,再不就是帮着木匠造曲辕犁,这玩意儿穿越者必备,现在叫王犁,乃因大将军发明之故。

而且也不是唐时的曲辕犁,而是宋元之际在曲辕犁的基础上改进的,使犁辕缩短、弯曲,减少策额、压镵等部件,犁身结构更加轻巧,使用灵活,耕作效率也更高。

要再想先进,就得是铁辕了。但现在甲胄兵器都生产不过来,怎么可能往犁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