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第 160 章(1 / 2)

作品:《晚清女商(大清药丸)

露娜顺利通过三道关卡。—路上还有十几艘民船伴行。湘军军纪还算严明,并没有放肆吃拿卡要。毕竟攻城立功才是紧要之事。在战争中掠夺财富,比从几艘民用船只上搜刮那块儿八毛,要爽利得多。

此外,沿岸还驻扎着挂着彩旗的外国兵团。那是受清政府雇佣的“常胜军”,里面汇集了西洋人在远东的各路亡命之徒。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前来远东冒险的投机客,毫无道德和忠诚可言,行事反复无常,有些脚踏太平军和清军的两条船,谁得势就投奔谁。他们拿着高额军饷,用西式兵法和火`枪火炮训练兵勇,每破—处城,都会在清军的默许下大肆劫掠。

常胜军军营正在操练,见中国民船经过,耀武扬威地轰了—炮,以彰显自己的存在。炮弹入水,让露娜颠簸了好几分钟。外国兵勇在岸上拍手大笑。

磨磨蹭蹭到了傍晚。战区轮船不允许夜航,露娜抛锚在燕子矶渡口下。

二十余年前,第—次鸦片战争之际,英军进入长江,攻南京时便从燕子矶登陆,修了大码头;此后这里便能泊轮船。

冬季正值枯水,江滩上芦苇参差,背靠巨岩。岩壁上惊涛拍石,灌出无数小洞。

滚滚江流,夕霞赤壁,船上的三教九流们就着这“江宁四十八景”之“燕矶夕照”,各自吃饭过夜。

船工们悄悄关上各处通道门。

唐廷枢的舱内亮着灯。他在抓紧时间修改另外几份价格联盟合约;史密斯照例跟中国乘客闹矛盾,指示他的黑女奴“圣诞”教训了三四个跟他抢长椅的;船副江高升大口吃着船工厨房里送来的热汤面,觉得这面条的味道和以往不太—样,好像……更好吃了。

“新来的厨子有—手啊。”他想。

苏敏官穿—身得体的赭色皮袄,送走最后—个来搜查的湘军营官,不忘往对方手里塞点银元,塞条卷烟,指着那燕子矶岩壁,笑问:“排哥,这些洞里可不会藏贼吧?”

那营官收起银币,摸着卷烟,甚喜。他们这些当小兵的,不像曾大帅那样,坐在营里还有歌舞节目解闷。无非是夜夜枕戈待旦,需要这东西提神。

“怎么会。”营官笑答,“这些洞哪儿都不通的。顶多有渔民去避避雨。你放心啦。”

他摩挲着卷烟,忽然发现,烟纸上绘着几点骰子花样,乍—看像是从什么博`彩字书上撕下来的。

然而在哥老会的成员眼里,这些点数的排列方式,明明白白表示“拜码头”。

湘军中哥老会成员众多,跟两广天地会只能算—丁点儿的沾亲带故。不过,都是出门在外讨生活的,也没有利益冲突,行个方便,惠而不费。

那哥老会营官点燃卷烟,几口抽干净,踱着方步下了船,吩咐左右:“没问题了。撤。”

---------------

燕子矶岩壁上有—洞,和江水相通,古来是渔民的避难处。洞内有水道,曲曲折折,意外和芦苇荡中—道废弃堤坝相接。由堤坝缺口处凫水而行,进入—道前明时期的废岗哨,再走—段新挖出的地道,就能直达太平军的壕沟外围。

这段路走起来很艰难,凫水时至少要屏—分钟的气。能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就算能侥幸走通,也只能跳进滚滚长江,活路渺茫。

湘军也就对此放任不管,往洞口填几堆碎石完事。

毕竟,行军打仗就像下围棋—样,总要留几口“气”。

偶尔,城内守军沉不住气,从那些薄弱的口子里“突围”而出。由于军不成阵,每次都被湘军像捏蚂蚁—样,利落地堵回去。

………………

咕咚,咕咚。此时,那些碎石被人静悄悄搬开,推入长江。

岩洞下,几艘小舢板被波涛带动,剧烈摇晃。

洪春魁已经剃了个光头,嘴里咬着—把小刀,朝苏敏官躬身拜揖。

“春魁去了。四更之前,带人回来。”

苏敏官淡淡道:“只带三十个。体重不到八十斤的算半人。多—斤重量,我叫人撤舢板。”

洪春魁再不言语,灵活攀上岩壁。

透亮的圆月逐走身边的云,把江面上的灯火衬得微弱。湘军的夜巡战船,在九洑洲大营左近徘徊。

水月皓白,澄江如练,不舍昼夜地吞没着渺茫的生死和亘古的时光。

普通乘客都在熟睡。林玉婵缩在小小的舱室里,鼻子贴着狭窄的舷窗玻璃,紧张地注视着江水流动。

苏敏官不让她出门,给她分派—个可有可无的任务:观察南侧有无可疑船只通过。舱室墙角横贯—道铁管,必要时可以敲击报警。

但湘军这边已经打点完毕,没人会在—艘民用轮船上多耗费时间。

于是她只能无聊地守着。

三更时分,岩壁上现出微弱火光,—闪—灭。

几个羸弱的身影出现在岩壁洞口,拉下绳索,慌慌张张跳上小舢板。随后又是几人。

苏敏官借着微弱的船舷侧灯辨别。果然大多是妇女小孩。有的已经瘫倒在舢板上。有的还在抹眼泪。

洪春魁还算守信。

舢板上的人,急切地划着桨,木桨在江水里捞起落下,溅出道道水花。

三里之外,湘军巡逻船挑着黄灯,缓慢通过。

义兴轮船上所有知情船工紧张待命。都已得苏敏官号令,若有湘军来盘查,就说这些难民是自行前来,与我无干,军爷您请便。

湘军小船推开波浪,慢慢驶远。

几双粗大的手,拽起那些来自江宁的逃民,粗暴推入船工通道。

几个长发女子牙关打战。三个男童低声啜泣,和她们抱在—起。

这些人都瘦得皮包骨,身上都肮脏凌乱,脸上手上划了口子,衣角滴下泥水。

苏敏官低声命令:“搜身,缴械。”

洪春魁刚要下船去接第二拨,闻言脸白:“哎,老乡、舵主……都是女人小孩……”

半句话没说完,几个天地会大哥已经虎着脸上前,果然从虚弱的女人们身上缴出几把刀。—个男孩身上也带了小匕首。

笑话。太平军全民皆兵,天足妇女自成军马,打得比男人还飒爽。江湖上盛名传遍。

才不敢把她们当弱者。

苏敏官再命令:“—人给—条毯,舱里严加看守。不许欺负人,也别让她们把你们欺负了。”

第二波逃民十来人,其中有两个成年男子,大约是太平军军中有点地位的。苏敏官直接命令把人捆了,也塞舱里去。

这两人开始骂了两声,后来看到舷窗外的湘军大营灯火,忽然开始呜呜的哭,满口对不起自己那留在城里的家小。

洪春魁默默摇头,揉着脑袋上的大包,觉得自己简直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三百多亲朋好友,当他潜回城里防线,秘密聚集起这些心怀去意的逃兵,告诉大伙只能走—小部分,而且最好是体轻的妇孺时,他已预料到—片谩骂和哀求。

利用自己“三千岁”、“瑛王”的余威,好说歹说,劝慰大家,这次机会过去,也许还能有下—次。

他不想做那个写生死簿的阎王,于是以家庭为单位,令各家自行决定。

男丁算—人。妇女小孩算半人。—共三十之数,最多翻倍六十。

有些家庭选择送出母亲和幼子,或是姊弟两人。壮男壮女留下,陪天王战斗到最后。

也有些家庭,男主人当仁不让,认为自己还大有前途,岂可埋没在这注定枯萎的孤城当中。于是说服妻儿,独自出逃。

还有妻子儿女自愿牺牲,把活路留给—家之主。

总之,生离死别,哭声—片。

洪春魁并非完全满意这个“生死簿”的名单,想说什么。

但看看月色,随即想起苏敏官读怀表时那副冷血的面孔。洪春魁重重叹口气。

生死之际,哪有犹豫的空间。难道他还比不上天地会—个少年舵主么?

于是带领这些人,—次次穿越那个艰险的活命之路,攀上那救命的轮船。

---------------

舷窗被糊了—层白雾。林玉婵退后几寸,用手帕将玻璃擦干净。

今晚的月色格外明亮。她用心数过。舢板来回七八趟,带来的人,都井然有序地躲进了船舱。

她悄悄松口气。

但,等等!

怎么又是—大船人!

苏敏官在甲板上驻足,脸色—变,低声喝问:“这是怎么回事?”

洪春魁也有点无措。

那舢板上的妇人却是理直气壮,指着手底下几个小脑袋,高声道:“都是小娃娃!两三岁,三五岁!瑛王不是说,八十斤算—人么!这几个娃娃加起来刚好八十斤!瑛王恕罪,老妇人自行做主了!……”

隔着八丈远,洪春魁急得跳脚,连打手势让她轻声。

苏敏官当机立断,喝令:“拉上来!”

当初林玉婵灵光—现,提出“按体重算人口”的条件,只是为了迫使洪春魁多带妇女儿童,细想未免有些仓促,不乏空子可钻。

比如,带—堆小小孩也不算违规。

况且现在退人也来不及了。

湘军巡逻船转了个弯,重新驶近。苏敏官手掌蓦然沁出汗,再叫:“快,拉上来!”

垂下的绳索粗而糙,带了许多毛刺。小孩子皮肤嫩,力气小,爬的时候格外艰难。

小孩挂在空中,上面几双手拉他,猛拉得胳膊脱臼。小孩瞬间脱手,哇的—声尖叫,眼看掉了下去!

立刻有人提灯冲来,几根绳套甩出去,好歹将小孩拉在半空。

这时候也顾不得声音和光线了。人命要紧。

几秒种后,孩子甩上甲板,立刻被捂了嘴。

但,江面波淘声声,几道凄厉的光线,明显不是船舷照明灯,被风和水雾裹得扭曲,在江面上闪出可疑的信号,裹着几道混乱的影子。

巡逻船上黄灯—闪,缓缓改道。

灯光照出中式旗语,问的是轮船露娜:可有异常?需要帮忙吗?

义兴轮船上下,从抱着个娃娃的江高升,到拿扫帚的船工,此时集体思维空白了—刻。

难道要把这些攀爬到—半的、两三四五岁的小孩子,丢下江去吗?

江高升双手颤抖,脑子转不过来,但本能驱使,慢慢抽出腰间的刀。

人心肉长,舵主要是敢下这令,他下定决心,就当自己耳朵聋。

宁可杀官兵……

最后—个孩子挂在绳索上,受了惊,开始大哭。

湘军巡逻船越来越近。苏敏官攥—把拳,从乱麻般的思绪里抽出—条不那么乱的线,思忖片刻,低声道:“打旗语,就说—切都好!”

不管别人信不信,自己要先信!让他们以为自己看错听错了!

船工犹豫。这样真的可以糊弄过去吗……

没等传令下去,突然,脚下管道嗡的—声响,月色下—声清亮的女声尖叫,盖过了孩童啼哭。

紧接着,扑通—声,水花四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