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第 208 章(1 / 2)

作品:《晚清女商(大清药丸)

林玉婵慢慢点头。真是隔行如隔山。博雅正常运转,商会正常运转,经济虽萧条,整个外贸出口行业看起来还算太平;但在她所不知道的暗处,华人运输业竟然已在惊涛骇浪的深处。

她不言语,等苏敏官自己梳理思路。

“上海的华人船运,本已被他们软硬兼施,收购兼并了一半。”苏敏官告诉她,“再赶上地价大跌,外商降价,剩下的船商又倒了一半,要么破产,要么改行。如今全沪仅剩九家,我们秘密会晤过几次,约定不能跟着降价,否则等于自杀。”

外国洋行不怕价格战。他们资本雄厚,能从外资银行轻松贷款,有的还兼贩鸦片,获得的暴利完全可以补贴运费的损失。

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拖死中国人的船行船运,彻底垄断中国的航运主动权。

像金能亨那样暴力胁迫行不通,他们转而用更“文明”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义兴已经缩减了大部分开埠港口的货运路线,只走非开埠港口。洋人的手还暂时伸不到那里。”苏敏官说,“只不过利润就很寒酸了。不怕你笑话,我已让大半的伙计放假,改名换姓,到洋人轮船上去做临时合同工,好歹薅他们一点羊毛……”

扑哧,林玉婵忍不住掩口笑出声。

苏敏官抬头,“林姑娘,抱歉。你问你那二十五分之一的义兴股份如今价值几何,答案可能会让你失望。”

林玉婵重新板起脸,不声不响走到他身旁,指尖拈起那根小铅条,递到他手边。

苏敏官顺势用脸蹭蹭她的手指。他鼻尖浮动淡淡的香气,是湿润的雨味,夹杂着姑娘身上的清新棉布香,让人心绪澄明。

苏敏官将断掉的发条放在火焰上,估摸着温度,离火,手指微动,于接触的地方快速钻孔,然后飞快用铅条插入固定。

“多谢。”

他等金属冷却,换小锉刀,慢慢将接触面挫平滑。

断掉的发条接上了。苏敏官慢条斯理地数着桌上零件,清洁上油,凭着记忆,一样样重新装好,最后把钟表盖扣好,拧紧螺丝,缓慢扭动发条。

滴答,滴答。

苏敏官摘下镜片,得意道:“瞧,省了二十两。”

即便是被洋商扼住了咽喉,他的同行和手下们此时大约已焦头烂额,但他依旧面上不显,好像那日渐积累的亏损,完全砸不疼他。

但林玉婵知道,那只是为了振奋士气。正如博雅公司最艰难的时刻,人人想着抛售认栽,她作为老板,心态上也必须顶住。

平心而论,其实苏敏官方才那番冷言冷语,比起她从其他股东那里听到的冷嘲热讽、甚至恶语相向,已经算是很温柔。

林玉婵想起自己跟他的“续约”条款里,两人都同意的那一条“公事公办”,自己调整心态。

她现在面对的是自己的股东兼对手,而且是一个处于事业低谷、心情极度差劲的对手,不指望他圣母附体,反过来给自己做心理按摩。

她用手轻叩桌面。

“我不会违约。”她说,“但……”

“我真心建议你违约。”苏敏官擦拭钟表,真诚地说,“按现在的洋行运费,你跟他们签单越多,他们越亏钱。违约是在帮我。”

林玉婵不言语。

洋行多亏仨瓜俩枣又能怎样?违约真是在帮他吗?义兴不接单子,拱手让出市场份额,和关门歇业有什么区别?

他就是不肯直说“这是为你好”,非要冠冕堂皇地找一个自私的理由,免得她方才白生一肚子气。

这人就是五行欠抽。

她问:“你们那九家船行,商议出什么策略没有?”

“等洋行亏不下去,内讧,先后把运费调回正常水准。”苏敏官说,“谁能撑到那时,谁就有活路。”

说得好听,基本相当于“躺平任抽”。

可是……除了这个笨办法,还能怎样呢?

林玉婵想不出来。

“苏老板,如果你想赌一把,”她最后说,“商会这边得到情报,今年茶叶丰收,但洋商收购数额更大,茶货价格依然会微有上涨。我有‘第一家机器制茶的华商’噱头,如果顺利,利润会很可观。今年的博雅分红不能说帮你渡过难关,最起码能付掉伙计们的工钱。”

苏敏官依旧不依不饶:“如果你亏损呢?”

“若觉得苗头不对,你尽管退股。”林玉婵理直气壮说,“不过博雅如今现银也吃紧,可能会拖到年底、甚至明年才兑出银子。只好劳烦苏老板等等咯。”

苏敏官狠狠盯她一眼,叹口气。

“阿妹,我教你耍无赖,不是让你用在我身上的。”

林玉婵笑道:“习惯一下啦。”

他朝她发来一个直球。她别无选择,只有礼尚往来,更大力的打回去。

苏敏官看着那熟悉的狡黠的笑容,微一咬牙,无可奈何。

公事公办,这不是报复他刚才的态度。这只是她的生存之道。

她耍无赖又怎样,在跟他打过交道的一众奸商里,依旧算是很厚道的。有人两年前的账还没结清呢。

年景艰难的时候,唯有拉下脸皮,才能活得滋润些。

他欣然认栽,扯过“博雅公司业务变动告知书”,在钟表的滴答声中,签下自己名字。

------------------------------

虹口旗记铁厂内,机械声轰隆刺耳,烟熏味、火`药味弥漫进办公室,家具上都落着煤灰。

林玉婵签好汇票,谢了买办,一转头,烟味中混了古龙水味道,铁厂的洋人老板科尔先生亲自相送。

“苏先生的生意伙伴果然都是可靠的人,哪怕是年轻的小姐。”科尔先生不太熟练地拱手致意,欣慰地说,“多谢你的信任。”

以洋商的标准来看,科尔先生对中国人的态度可谓过分友好。林玉婵难得遇见这么个珍惜物种,连忙站起来客气。

没办法,谁叫科尔先生缺根筋,志向远大来中国办厂,可惜政治敏感度不佳。先是糊里糊涂接了苏敏官拆卸轮船的单子,帮助这个天煞孤星绝地逢生,被英美同行们排挤好几个月;然后又被银子诱惑,答应跟上海洋炮局合作,为大清政府制造军械零件。这下可好,一下成了“暴`政帮凶”,大清的银子挣到了,没人愿意再带他玩。

科尔先生有心退休,把厂子卖了回美国养老。但同行压价,谈不拢。想干脆卖给大清朝廷,给他们当一个工业生产基地,没想到清政府也不给面子,说没这个预算。

科尔先生不明白,中国政府不是正在搞什么“洋务运动”吗?不是盼星星盼月亮的引进西方科技吗?民间商人都知道弄蒸汽轮船,中国政府不眼红他这些机器?区区十万两,拿不出来?

这他就不懂了。朝廷里积极办洋务的,和地方上吃俸禄拿决策的,根本不是一拨人。洋务派千辛万苦,从老佛爷手中抠来的银子,都在上下沟通中损耗得差不多,不知到了谁的手里。无利可图的事,哪个地方官乐意花时间。

所以他的厂子只能不咸不淡的维持着。以至于现在,一个小小的中国女商人,想用他那造枪造炮的机器,给自己造什么蒸汽制茶机,科尔先生翻开自己的银行账户,果断决定接单。

好在图纸都是现成,也不用他请技术人员,直接开工就是。

“一个月内完工,否则按天交付滞纳金,小姐放心。”科尔先生捏着汇票,笑成一朵花,“我就等着林小姐的尾款了。”

林玉婵笑道:“没问题。”

千辛万苦,终于说服了所有股东,员工们也都先后表态,愿意尝试一下新事物。一个月后,崭新锃亮的蒸汽机就到手啦!

然后茶叶产量至少提升十倍!全用德丰行的秘方技术!钱景大大地!

金融危机如同秋风扫落叶,半数外贸商人炒房破产,流落回乡,她的生产线却在源源不断地开工……那场景想想就激动。

--------------------------------

林玉婵把合约仔细收好,跟员工们一起激动了一个下午,然后跑到义兴商会,去办另一件事。

给官太太郜德文的专属定制英文学校,此时已经初见雏形。

场地桌椅、黑板粉笔都是现成的;教材是捡了上海广方言馆的漏——当初的英文教材大部分是容闳编的,林玉婵跟海关又有颇深渊源,所以稍微一活动,就买到了好几本,都是当初印刷装订有瑕疵的次品,一直丢在库房里没人管。

至于教员,林玉婵梳理人脉,最终请到两位:康普顿小姐和她的闺蜜莱克小姐。她两位的父亲,一个是报馆主笔,一个是洋行雇员,偏偏都凑了炒地皮的热闹,亏了大笔的钱。虽不至于家破人亡,但两位小姐的吃穿用度已经大幅缩减。两人商议之下,决定结伴出来赚点外快。

在西方礼教中,未婚小姐出门工作虽然不体面,但也要分情况。像她们这种,去当女教师、教女学生,也算符合社会规范。

因着家里缺钱,长辈们也就同意。

莱克小姐幼年来华,跟姆妈学了一些简单吴语,刚好够和学生沟通。

康普顿小姐还有一些其他的考虑:她想做事业女性,但父亲已经开始张罗让她回英国相亲。她于是立志攒钱自立,给报馆投稿还嫌不够,又几乎是命令林玉婵,给她留一个女教师的名额,而且绝对不能拖欠薪水。

“亲爱的小姐,”林玉婵好言相劝,“你就算再做十年女教师,也攒不够离家出走的盘缠啊。”

康普顿小姐答得十分有哲理:“那也比一文钱不攒要强!”

……好吧。外教难得,有人愿意来,林玉婵谢天谢地。

好在这外教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从字母开始教起,有耐心就够了。

学校规模小,不需要什么行政人员。林玉婵做了“总办”,相当于总务处主任,张罗各种后勤;郜德文由于是金主,于是请她做监督,给新学校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