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大清要完 / 章节正文阅读

232、第 232 章(3 / 3)

作品:《大清要完

几个押送的兵马司捕盗也被吓了一跳,不满地嘟囔:“哪里有匪,老子们一路巡逻……啊!”

被铐住的可疑分子突然暴起,一个当胸肘击,把离他最近的捕盗打倒在三尺之外。紧接着踹倒另外一个,灵巧一蹿,挤进不知所措的街坊群众当中。

兵马司捕盗趴在地上,啐出一口血,匪夷所思地看着自己手里的一根孤零零辫子。

“x他大爷的,反贼!追!”

“让开!捉反贼!”

这一喊不得了。百姓们听到兵马司的人嚷嚷“反贼”,一个个吓得面无人色,也不管救火了,拼命朝胡同外头踩踏。

“果然是捻匪!捻匪打进京了!别管这儿了,快回家关门呀!……”

噼里啪啦,四合院里的火点燃了胡同里的大枣树,着火的树枝又掉在路边乱停的两轮板车上,车里的几捆柴草轰的爆燃,随风一飘,满地火花。

-----------------------------------

林玉婵飞快填了另一颗子弹,滚烫的枪管顶回宝良的脑壳。

“谁还敢过来?!”

宝良被她揪着辫子,脑袋活动范围有限,躲不过,哀号:“烫!”

林玉婵耐心地等了好一阵,等到整个主屋都烧了起来,婚书不管存在哪儿,约莫也化为灰烬。“烧卖身契”这事她也不是第一次干,早就轻车熟路。

外头似乎已经乱起来,有捕盗维持秩序,有街坊要冲进来救火,有人喊着“取水龙”。墙外泼进来一桶桶的水。

几个家丁护主心切,抄着菜刀棍子朝她冲过来。她不得已开了一枪,那家丁被打断腿,在地上打滚。她迅速把菜刀踢到远处。

“放开我家少爷……你跑不了,你等着……”

“让你的人退下!去救火!你也去!”

她凭本能下命令,一边飞速思考:怎么脱身?

宝良是人质,不能轻易杀。外面的捕盗要是顾忌他的安危也许……

咣当!

院门被砸开,一个灰影朝她疾扑过来!

林玉婵心头一颤,举枪喝道:“别过来……”

宝良见救兵来临,突然来了精神,用力扭林玉婵的手,扑到她面前,去夺她的枪。

砰!手臂被大力一推。德林加小手`枪走火,宝良一脸难以置信,捂着自己肚子,慢慢坐倒在地。

林玉婵反应不及,被灰影一把捞起来,拖到墙角。她手里还挽着宝良的辫子,踉跄好几步才被迫松开,宝良的哀叫声痛苦变了调。

几乎是同一时刻,几个兵马司捕盗提着火`枪冲进院子:“抓反贼!”

宝良趴在地上,肚腹下一滩血,虚弱地叫:“救命……”

都认得他是大学士裕盛的独子。兵马司捕盗连忙收枪,大骇:“宝少爷被反贼伤了!快,快去叫大夫!别怕,小的们这就去捉贼!宝少爷可曾看到反贼去哪了?”

耽误这几秒钟的工夫,林玉婵已被拖到游廊里,面前一堆杂物,身边是矮墙,后背则环贴着一个温热的、剧烈喘息的胸膛。

“唔好意思,忙,三日未冲凉。”轻轻的、颤抖的声音响在她耳边,“别嫌弃。”

仿佛被滚烫的枪筒烫了耳朵,林玉婵一瞬间大脑空白,感觉自己成了便宜坊里被烤熟的鸭子,在梦游中让人片皮剔骨,裸露出一个脆弱的核心,被那声音拂得全身发痛。

无数未解之谜涌入心头,无数未完成的对话在眼前徘徊成跳跃的音符。狂风卷着火焰,烧灼了她的眼,眼眶又热又痛,心中噎着的什么东西被暴力冲开,胸腔里难受得要命。

“没事,我……”她一开口就是哭腔,“呜,我已经两个月没洗了……呜呜……”

苏敏官快速亲一下她鬓角,问:“这院子能翻出去吗?”

他不知道她也是刚来,还不太熟悉这院子的构造。

林玉婵观察四周,四合院结构复杂,四周都盖着罩房耳房,唯有西耳房和后院相接的游廊一侧,裸露着一人多高的矮墙。

林玉婵点点头,满面的泪顾不得擦,被风刮得痛,痛出心间一道清明。

她说:“你先上去,拉我。”

这两个月连肉都没吃过。她觉得自己体力退化得不像样,不敢逞能。

“怕是不行。”苏敏官站起身,用余光瞥一眼院内,快速说,“太结实了。”

林玉婵这才发现,他摸出随身带的剃须刀片,一直在低头鼓捣什么。

宝良重伤,兵马司捕盗不敢坐视不管,正大呼小叫地求助。但那两个淮军营官尽忠职守,知道“反贼”就在院内,一东一西,飞快地分头搜过来。

咔的一声轻响,刀片断了。

苏敏官失望地丢掉刀片,朝她晃晃铐住的双手,说:“你踩我肩膀。再拉我。”

林玉婵满心不可思议,来不及问他又招了什么倒霉事儿,迅速提口气。

苏敏官半蹲。她踩着他后背肩膀,被他一送,用力攀上墙头。

谢天谢地,瓦片还算结实,没给她滑下去。

体能果然下降得厉害。她这一用力,觉得手臂有点酸痛,心脏跳得横冲直撞。

她趴在墙头,朝下伸出手。

苏敏官仰头,细致的眉目落在她视野里。脸上蹭了泥,头发有些凌乱,唯独眸子清澈带笑,一如往常。

他双手铐着分不开,十指紧握住她的掌心。

熟悉又陌生的触感。林玉婵又有点要哭。

“阿妹,用力——”

作者有话要说:本章老百姓谈之色变的捻军,是当时北方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行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全盛时曾于同治四年斩杀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最后1868年由李鸿章和左宗棠平定。清廷常把捻军和发贼(太平军)并列,称之为“发捻”。不过捻军一直缺乏明确的战斗目标,东一股西一股的,也没有根据地,覆灭是必然。

`

被捻军斩杀的僧格林沁是清朝最后一位满、蒙出身的军事统帅。僧格林沁之死成了晚清历史的军事转折点。从此,八旗武装没有了能够真正担当的主帅,满清军权落入汉人(湘军、淮军,还有后来的北洋新军)手中,从而构成了满清最终垮台的基础。

`

天理教起事:嘉庆十八年(1813年),乘着嘉庆帝在热河进行木兰秋狝时,一群教众与宦官里应外合,攻进紫禁城。事件发生时宫里乱成一团,只有时为皇子的旻宁(即后来的道光帝),取出宫中封禁的□□,在城楼上击毙两人,并指挥部队抵御。天理教终因力量悬殊,宣告失败。此事是旻宁被选定为帝位继承人的关键因素。至今故宫隆宗门匾上还有当时的箭簇。

`

讽刺的是,这个漏洞百出的起义其实一年前就泄密,早早被人报知了各部官员。但是官员们互相推诿捂盖子,谁也不愿做吹哨人,甚至把告密的杀人灭口,最终眼睁睁看着散兵游勇冲进紫禁城。满清败亡衰象,那时已经初显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