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五代河山风月 / 章节正文阅读

287、山民(2 / 3)

作品:《五代河山风月

秦朝的军歌更像战友兄弟间并肩战斗的素朴,唐朝的军歌则是一个时代的壮阔回声。

魏仁浦在他身边,见他听得入神,便在一边说:“如今蜀地、汉中已算平了,辽国新败,南唐,南汉,北汉,吴越也非秦王敌手,只要专心经营,想要恢复故土只是时日问题。”

史从云回神点头:“魏公说得有道理,只是听了有些感慨。

那词句里好像有数代人,数百年基业的沉淀。

我们才刚刚起步,大周建国不到十年,而我打仗也只是打了六七年,一想这些就觉得脚下的路太远太长了,远得都看不头,怕自己会坚持不住。”

魏仁浦抚须笑起来,“正因为长远,所以艰难,才为世人铭记,千古流芳。世上的盖世功业多是如此,秦王能想到这些其实心中已经有打算了吧。”

史从云看向远方霞光,河谷山川间的崎岖道路,东面天穹下还有大片黑压压看不见的黑暗,在山那边蠢蠢欲动,他这边是站在朝阳里的,于是想到一句名言,也第一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有雄心壮志可能不难,报仇初心,不被苦难和时光消磨才是最难的吧。”

魏仁浦愣了一下,拱手:“大帅高见。”

他所说的艰巨,可能比魏仁浦想的还要艰巨,魏仁浦所说的故土就是唐中晚期的疆土,现在还有南汉、北汉、南唐、吴越、十六州、辽西不在手中。

但史从云所想的还有河西走廊,以及汉朝开始控制,已经丢了快两百年的西域,如果现在不能控制西域,等下次就要到一千年之后的清朝,那时又是沧海桑田。

感慨一会儿之后,史从云很快将那些烦恼抛之脑后,路很长,长到看不见尽头,那低头别看不就成了。

大道旁半山有处小院,安置了二十多名周军的伤兵,史从云半道去看了一趟,发现随军的医师们召了当地的一些人来帮忙照料。

这里靠着北面群山,和成都不远但也不近。

这一段到处是山岭河谷,郁郁葱葱,和外界比较隔绝,山中村寨里不少人都是以兽皮,粗制麻布为衣裳,更没中原那么讲究。

这些村寨也几乎是独立的,史从云和当地老人聊过,他们每年按时派人给的几十里外的官府上贡,官府就不会为难他们,而且官差也不敢过于深入这些地方老为难他们。

四川盆地表面上看中间是一片平坦,但其实多数都是大大小小的丘陵,河谷,山头林立,交通困难,真正的平原只有成都附近那一片。

从剑门关南下之后,这些山勾勾里有不少大大小小独立村寨,因为地理环境问题,官府也不好管,也不敢派人深入村寨盘踞,遍地山头河谷的复杂地带。

只要这些村寨的山民每年按时纳贡,官府也不管,他们与外界联系因此并不紧密,比较独立,更显野性,少有中原的繁文缛节,对所谓蜀国朝廷也没什么忠诚的概念。

也正因如此,这些山间百姓不在乎帮不帮周军,并不不排斥他们。

周军不杀人,不抢东西,这些村寨的百姓就愿意为他们指路,给他们送水,有偿的干活,比如班助军队打柴,修路,带路,借家中的院子给军队伤兵用等。

这给周军带来不少方便,史从云也越发强调军纪。

看望伤员出了小院之后,史从云见到远处来了几个年轻人,亲兵把他们带过来,说是当地村寨长老的邀请,请他到半山的一处大寨里赴宴。

一开始史从云没准备去,因为这邀请很可疑,对方怎么能知道他身份,直接找上来的,数万人队伍延绵好几里地,找人可没那么简单。

他身边的符昭愿这是才一拍脑门告诉他,这件事是投降的绵州刺史做的中间人,几天前和他说过,是绵州刺史的人告诉这些山里的百姓找他的,因为平时官府也不太管,周军来了要变天,新的秩序只能山民们自己和周军谈去。

只是当时小舅子符昭愿没当回事,觉得只是些山野村夫的事罢了,何必搅扰他,就没说。

史从云听后把小舅子大骂一顿,还告诉他以后有什么事第一时间告诉他,再小也要说,小舅子理亏,连连点头,表示一定坚决改正。

史从云便同意了,提出带着八十多名亲兵过去吃饭。

但显然这不是简单的吃喝,山民的寨子设在半山,易守难攻。

半山有一处栈道,穿过去的门是一处天然的大树洞,只能一人通过,史从云的身高还要弓腰,后面就是一些带着猎弓和长刀的猎户把守。

他是让亲兵先过去的。

到了寨子,外围是木质城墙,并不高,里面汇聚了不少人,至少上百,还有一些帮忙的煮饭做菜的妇人,大多数年纪不小。

见到来目光汇聚过来,或许是因为山民的朴素,这些人眼中的畏惧,不安等情绪。

随后史从云被请到寨子大堂的主桌落座,里面都是一些年纪很大的老人,他没有放松戒备,是带着亲兵进去的,几个亲兵一直站在他旁边,也几乎没怎么动筷子。

剩余的亲兵则熟练站在大堂门口,大门门口,栈道入口等地方,当地人也没反对,只是时不时瞄几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