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五代河山风月 / 章节正文阅读

402、天子杀伐(2 / 3)

作品:《五代河山风月

但像史从云这样熟知地理却不觉得,地球北纬三十度线因为受行星季风的影响都是物资匮乏,不适生存的沙漠,唯独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出现了例外,一下变成雨水充沛,适合生存的温润之地。

成都、重庆、武汉、合肥、长沙、南京、南昌、杭州、上海等自古以来就重要的城市都分布在附近,这是人类的主观选择吗?

不是,因为板块碰撞,西面隆起的喜马拉雅山脉及其余脉挡住了行星季风,保护了东面的地区,使得中国成了北纬三十度这条全球沙漠带上的例外,发展出与众不同的文明。

说到底还是自然的塑造,地理的塑造,即便人类科技再厉害,如果没有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的保护,面对行星季风,人是做不了什么的。

正因为有科学而超越的认知,史皇帝对于全局的把控是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与自然规律对抗是讨不了好的。

而在汉唐控制的疆域中,有两个地方要出兵就必须避开与自然对抗的风险。

一个是越南,一个是朝鲜半岛。

打越南不能拖到夏季,打朝鲜不能拖到冬季,这是当地气候决定的,和人厉害不厉害,国家实力如何没关系,如果违背自然规律,纵有百万雄师都要吃亏。

而反过来,越南和朝鲜的当地人肯定是明白的。

越南人会想打不过就拖,拖到夏天情况就会好转。朝鲜人也会想,打不过就拖,拖到冬天情况就会好转。

像这些有风险的地方,而且风险无法掌控,他没法改变自然规律,所以在史皇帝心里从来不是第一目标。

但占城稻他却十分渴望,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他最渴望的就是粮草,如果粮草补给充足,他也敢像当年卫霍那样,深入北方草原。

于是在脑海里,史皇帝为了“吃饭”问题,脑子里已经开始思索起来跟多延伸的计划。

派使者去要是不行的,两广敌对,交趾战乱,道路不通,而且那点稻种起不来什么作用,江南之广,中国耕地之多,至少一次取回上万斛才够作稻种,自己慢慢育种不知道要多少年,黄花菜都凉了。

......

夜色微凉,清辉满月投下冷色幽光,史皇帝看着庭院中生机盎然的春色,最终还是在南汉地图的下方圈了一笔。

他在南汉之南画了一个小圈,不过这一下却决定了很多人的命运。

踌躇犹豫许久之后,史皇帝终于下了一个决心,去都去了,他的王师将不在两广止步,不惧酷暑狰狞,还少要到占城去,更多的牺牲和付出也在所不惜。

“一切为了吃饭.......”史从云总结性的在地图旁边写了一句,别人不懂只有他懂的话。

但随着维度降低,气候变化,士兵水土不服难以持久是肯定的,他都不用出兵就能料到。

别说到越南中南部去,便是广西境内的湿热蒸腾就不是很多人能受得了的,再往南肯定更加难以适应气候。

所以史皇帝接着写了几个字“快进快出”。

没错,他准备将越过两广的出兵定义为一次快打快撤的快速作战,目的在于掠夺和示威,获取稻种,而非控制。

史从云想过,等到拿下南汉,获得两广的跳板,他将在秋冬时发起进攻,并赶在夏日到来前撤军。

汉、唐之所以能够统治交趾,是因为那段历史时期,那些地方及其落后,在汉朝记载中交趾很多地方几乎茹毛饮血,但随着北方的技术和文化传播,历经千年发展肯定也今非昔比。

当他们壮大和发展起来后,又有地理的优势,地处偏远而中央帝国鞭长莫及时,脱离控制便顺理成章。

所以对再次完全控制交趾,史皇帝没有太大预期,但可以用别的方法控制。

.......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已经进入夏日,秦朝国中一切都条不紊,很多事按部就班。

政事堂,枢密院,三司,机要司,八座司等,都热火朝天,汴水大营中的新战船试航归来,一天增多。机要司的作坊里大炮源源不断产出,南北来的货船运输各色矿石,各种商品几乎要塞满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