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大清要完 / 章节正文阅读

146、第 146 章(2 / 3)

作品:《大清要完

土山湾孤儿院院长办公室内,屋顶已经有点漏风。郎怀仁主教裹紧身上长袍,想给自己泡杯茶,却发现茶杯裂了缝。他赶紧将茶杯放回柜子,用力有点过猛,咔嚓,茶杯碎了。

厨娘赶紧跑来低头收拾。

“voila,亲爱的孩子。你看,慈善也不是无限度的。”

郎怀仁捻着胡须叹口气,看着对面那个正当韶华的中国小姑娘——她打扮朴素,一身平民衣裳,并不像中国贵妇那样穿金戴银衣绸缎。可她的名字却分明地镌刻在土山湾孤儿院的捐赠名单里,而且数额名列前茅。

许多中国小康家庭,虽然皈依天主,思维深处却还是因果报应这一套。教会号召捐款捐物,他们就大手大脚捐,盼着那捐出去的银子,百年后能买到天堂的入场券。

郎怀仁觉得这个想法十分错误,劝说过多次,成效不大。他也就默许了。

毕竟,捐过来的是真金白银,也是教会急需的。

可这林姑娘完全不一样。郎怀仁问过德肋撒嬷嬷,她纯是为了帮助这里的小孩,才每月雷打不动,慷慨捐款的。

那为什么不去资助大清官办的慈幼局呢?她的答案也很简单:“我的钱,放到那里会被贪污得一个子儿不剩。”

思及此处,郎怀仁还是对她露出一个友好的微笑。

“多谢你的信任。如果你能说服更多的富裕人家来给教区捐款……”

“主教大人,您时间有限,我不多耽搁。”林玉婵凝视着郎怀仁的大胡子面孔,若有所思了一会儿,才说,“我就是来和您讨论孤儿院的财政状况的。”

郎怀仁有点莫名其妙,心想你也不是教徒呀。

但看在她心善捐款的份上,还是很耐心地点头:“愿闻其详。”

林玉婵笑道:“这屋子漏风,跟外面一样冷。您今日是来视察孤儿院的,不如去外面走走,边走边说。”

-----------------------------------

孤儿院的小楼被修葺得干净整洁,如今人手不足,便是孩子们轮流值日。大小儿童见了严肃的主教大人,羞怯地躬身行礼,然后扛着拖把跑走。

林玉婵指着这些孩子,道:“我听德肋撒嬷嬷说,孤儿院经费短缺,现在考虑将小孩分流到教友家里抚养。读书年限也压缩,八岁以后就开始干活工作。”

郎怀仁谨慎地道:“这是目前的应急状况。如果有捐款……”

“如今我已救助四个孤儿,都寄养在此处。我不希望她们只认个自己名字,就到某个教友家里做养女,几年以后被安排嫁出去,从此碌碌一生。虽然这相比于她们原本的人生,已经是十分有福,但毕竟不算圆满。”林玉婵直载了当说,“我希望她们——还有孤儿院里的其他男孩女孩——能够读书到至少十五岁,学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

郎怀仁苦笑着摇头。这姑娘真是天真得可以。这些想法他能没有过?去梵蒂冈找教皇的时候,他也是如此描述孤儿院的一番灿烂前景,说得天花乱坠。可批下来的拨款呢?还不够给那些嗷嗷待哺的弃婴买牛奶的。

他堂堂一个主教,过得跟中国的游方僧似的,就差托个圣杯去化缘了。

他走进一间儿童宿舍。上下通铺,一间房十二个人。他捏捏那被褥的厚度,皱了眉。

林玉婵观察主教那为难的神色,忽然有些焦躁。

她心平气和地说:“我听说,天主教会正在筹集捐款,在佘山地区建造一间宏伟的哥特式教堂。”

点到为止。盖教堂的钱,拿出一个零头,都能救孤儿院的急。

郎怀仁主教却哑然失笑,立刻说:“建造教堂用的是另外的款项,二者不能混淆。”

笑话,盖教堂才是教会最要紧的“政绩”,就和“老佛爷要修园子”一样,是不论多缺钱,多火烧眉毛,都要放在首位的任务。

郎怀仁对此十分坦然,一点不脸红。

林玉婵点点头,表示受教。

理论上,她一个外人,捐了仨瓜俩枣,确实没资格对巨量教会资金的用途指手画脚。

谁让中国人自己的慈幼局,经费都被贪走了呢。

那么她也有另外的计划。

郎怀仁正要下逐客令,忽然眼前一亮,一张商铺名片托到他眼前。

“博雅商贸有限公司”。

“主营茶叶、棉花、丝绸。”林玉婵早有准备,简洁地介绍了自己如今的业务,“公司刚刚重组,如今正在扩张。有三项工作都需要人手:轧棉花、棉花品质分类、以及绘制茶叶罐。”

棉铃从田里摘出来,需要用轧花机进行去籽,才能成为可出口的原棉。通行的做法是,棉田地主就近开设血汗作坊,低价雇佣贫苦农女轧花,然后再以更高的价格,将那些干干净净的原棉卖给洋行买办。

林玉婵不想让无良地主和资本家赚这个差价。她算过,如果自己雇佣轧花工人,可以节省不少成本。

刚刚印刷出炉的“原棉质量鉴定标准”,也需要找人付诸实施,分拣出不同级别的棉花,获得更有竞争力的价格。

这也是人力密集型的体力活。

至于茶叶罐,浦东寡妇村的产能逐渐跟不上。毕竟寡妇有再嫁的,有回娘家的,还有要伺候公婆、跟着儿子搬迁、说退出就退出的。供应精致茶叶罐还勉强可以,眼下茶叶数量增加,她需要更多稳定产出的画手。

郎怀仁一头雾水地听着,再看看四周的孤儿院宿舍,觉得这姑娘莫不是来错了地方?

“您先别打断,听我说完。”林玉婵从包里取出中英双语的计划书,关键的数字和步骤都已写好,递给郎怀仁,“孤儿院的孩子,只要能拿笔的,就可以学绘画。比如那个女孩海伦,听德肋撒嬷嬷说,粉墙上那些花草,都是她照着人们捐赠的旧画册,顺手涂鸦的。如此天分,荒废可惜。”

她又指着空场上一群追跑打闹的男孩,“十岁以上、体力合格的,就可以操作轧花机。十二岁以上,学过基本文法和算数的,可以进行质量鉴定。教会买下的大量空地空房,还没有扩建成孤儿院的,可以暂时当做厂房。他们每天可以工作半日,另外半日,可以继续上课。或者每周工作三天,上课三天。我会按成年男工的行情付薪。我算过,这工费应该足以支付中国籍教员的费用。”

让十岁不到的孩子半工半读,自己雇佣童工,放在二十一世纪,林玉婵觉得自己该坦白从宽,赶紧就近找派出所自首。

但……在万恶的旧社会,这是她唯一能想出来的、让孤儿院孩子免于失学的方法。

孩子们的薪水收入虽不足以完全覆盖孤儿院的运营成本,但,开了这个头,也有希望能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相关善款。

而且,以后博雅的茶叶罐上可以正大光明地标注:由孤儿院儿童手绘出品。不用她巧立名目,编什么天足互助会了。

梦想很丰满。

郎怀仁主教只将她的计划略略看了一眼,依旧摸着胡子,笑着摇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