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大清要完 / 章节正文阅读

146、第 146 章(3 / 3)

作品:《大清要完

“亲爱的孩子,你小小年纪,打理这么大的生意,在中国人里很是难得,今日让我印象深刻。”

林玉婵点点头,神色紧绷。

一听这语气,就是先扬后抑,后头肯定跟个“但是”。

“……但是,”郎怀仁主教严肃道,“毕竟你并不信奉上帝,不是吗?如果你是我们的教友,我们很乐意按照程序,讨论你的资助计划……”

林玉婵嘴角微露冷笑:“我要掏钱帮忙,还得受洗?”

郎怀仁摸着大胡子,十分欣慰地笑道:“你理解得很对。我很乐意接受你成为我们的姐妹。”

林玉婵:“……”

学学人家天地会吧。七天无理由退款,靠实力吸引下线,从来不追着别人入伙。

此时两人已走到孤儿院的图书室——其实就是教友捐赠的一些杂书,还有平时读书上课的简单课本、各种圣经经文诗歌之类,没装满一个书架。

图书室还堆了不少杂物。孤儿院里的嬷嬷保姆,闲时也会赚外快——做点绣活、糊个纸盒、装订传教册子之类。这些半成品也都堆在箱子里,占了半间屋。

地上还爬着个小孩。林翡伦左手一团线,右手一把剪刀,蹒跚着步子,正在杂物堆里探险。

“哎唷!没人管管!”

林玉婵慌忙扑过去,从林翡伦手里抢过剪刀,放到高处。

林翡伦嚎啕大哭,瞪着一双愤怒的眼睛,朝着林玉婵张牙舞爪,似乎在说:你这个坏蛋!

林玉婵万分无奈,眼看保姆把她抱走,心中默念:我捡的。我捡的。我捡的。

郎怀仁看到活泼的小孩,倒是慈眉善目,笑得欢畅。这都是教会的功德,反正不用他自己带。

忽然他微微皱眉,从杂物堆里拣出几本相册,嘟囔:“我的东西,他们也不放放好。”

林玉婵看到相册,眼中一亮。

“这就是您在中国的留影?”

她转换话题,不再谈受洗的事。

郎怀仁自豪地点点头。他精通照相术,最引以为傲的事迹之一,就是在中国许多城乡村镇,留下了珍贵的摄影记录。他打算日后将此集结出版,作为古老东方的真实画像,介绍给欧洲的同仁和信徒。

林玉婵小心翻看,认真辨认照片里的人物风景。

“照片角落里写着日期和地点,”郎怀仁对这个慷慨的小女孩印象不错,笑着指点,“这里是保定……这是河北献县的主教座堂,还没完工……这是紫禁城,影像有点模糊。北京的街道上全是风沙,不是我的技术问题……”

“而最近一年的照片,”林玉婵忽然抬头,笑容真挚,“你看,人们脸上都很放松。没人是被强迫哄骗而留影的。主教大人,你真的很好。你虚心接受一个陌生人的批评,哪怕她并不是上帝的信徒。”

郎怀仁脸上笑容凝固,胡子微微颤,张口结舌。

“你……你这是什么意思……你以前见过我?……”

林玉婵挺起胸,用英语轻声道:“玛格丽特·戈蒂埃小姐,也是风尘女子。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者,他们会给予每个人以基本的尊严。”

……………………………………………………

从见到郎怀仁主教的第一眼起,林玉婵就立刻认出来,他不就是去年元宵节,闹着要给紫玉姑娘小脚照相的法国教士吗!

哦豁,升官了。当主教了。瞧这一身神气的袍子。

林玉婵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境。两个法国教士,其中一个咄咄逼人,对中国人很是轻视,对中国妓`女更是把她当个花瓶,话里话外希望紫玉姑娘自己“想通”,主动为科学献身。完全没有尊重的态度。

郎怀仁态度好些,一直在打圆场,但手上也一直捧着照相机。

不过林玉婵当时义愤填膺,吵架没打草稿,把两个人一起骂了。

其实她当时的口才发挥也只是平平,但法国教士在中国照相无数,大概没遇到过敢出言反对的,被她打个措手不及,这才灰溜溜认栽。

现在看来,郎怀仁果然吸取教训,在1862年以后的摄影作品里,更多风景,更少人像;而那少数的模特脸上,再没出现过屈辱和不情愿的表情。

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林玉婵想,难怪他能当主教呢。

而郎怀仁呢,那天原本就是夜晚,加之对中国人脸盲,对那个出言不逊的中国小姑娘,只记个大概轮廓,完全忘了长什么样。

此时听林玉婵提起,这才慢慢回忆起来,本来红红的脸膛更红了,本能地有点羞愧。

“你、你不早告诉我……”

“我也是看了相册才记起来的。”林玉婵笑靥如花,真心实意地朝郎怀仁鞠躬,“好啦,今日我赔罪啦。那天让你们下不来台,实在抱歉。”

事情过去那么久了。事后郎怀仁也和同伴在教会内部做了反思,增加了新的行为章程,以减少和中国人的冲突。现在回想起来,也算是给同仁敲了个警钟,避免了日后的类似事件。

毕竟,他们只是幸运地碰上了手无缚鸡之力、只是牙尖嘴利的中国女孩。有些运气更差的教士,手握特权,得意忘形,以致惹来杀身之祸,耸人听闻的先例一大串。

况且郎怀仁现在已是主教,习惯了宽和待人。

他对这个女孩的印象再一次改观,随和地微笑:“想来是上帝的旨意,让我今日再次认识你。”

林玉婵立刻顺杆子爬,笑容夺目:“所以呢,我的灵魂和你们是平等的。您请坐,咱们继续讨论一下孤儿们的半工半读计划吧。”

作者有话要说:郎怀仁(1808年—1878年),法国耶稣会会士,曾任天主教直隶东南代牧区、天主教江南代牧区主教。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在江南地区收养了许多弃婴,并且住持建造了上海佘山天主堂(如今依然存在)。

`

黄鹄号,是中国研制的第一艘蒸汽轮船,于1865年试航成功(本文调整了一下时间线,实际上1863年下水的是模型。1865年才造出来真正的轮船,被报纸报道是1868年的事了)。中国科学家徐寿、华蘅芳等人在观摩了西洋轮船之后(当然就是婵娟号啦),自行设计零件研制出的中国人自己的蒸汽轮船,揭开了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发展的帷幕。

但由于多种原因,这艘船并未正式投入实际使用。并且终因成本过高,使“造船不如买船”之声甚嚣尘上。清政府最终选择从国外购买兵轮,并没有在造船上更进一步。

`

这章也算男主间接出场了呢!(强行感情线)